close
這部BBC於2005年推出的迷你影集改編自"蒼蠅王"的作者威廉‧高汀生前出版的最後一套小說,
原作三部曲分別出版於1980、1987與1989年。
所以BBC也很乾脆的將之拍成了三集90分鐘的作品,一集說一本書的故事。(下有少許劇情)
時間是1812年,艾德蒙‧塔伯特(BY班乃狄克康柏貝區)這個出身英國上流社會的年輕人,
因為他那個極具影響力的教父為他在新南威爾斯的總督府裡謀了個職位的緣故,
塔伯特必須帶著他的僕人,搭上一艘本是舊戰船,現在則是服役兼載客的潘朵拉號,
進行長達大半年的海上旅行前往澳大利亞赴職。
塔伯特的教父希望他能夠好好利用在船上的時間,
因此要求他以撰寫日誌的方式將在船上的一切經歷都紀錄下來。
於是,塔伯特忠實地執行了教父的要求。
但他所沒有料到的是,這趟旅行為他帶來的並不僅僅是一份令人稱羨的差事,
而是一次人生的洗禮......。
我對原作者威廉‧高汀的作品是一點也不熟悉,
他最有名的"蒼蠅王"我完全沒讀過,
多年前在課堂上看的電影版現在也只剩下「片中有個豬頭和很多小鬼」的記憶。
好在我的大腦雖然只記得豬頭,但多少對高汀擅寫人性陰暗面的作品風格有點印象,
所以打從一開始我就對這部很有可能灰暗到不行的迷你影集沒有任何期待。
不過,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既然過高的期待總會帶來失望,那麼毫無期待偶爾就能得到驚喜。
"前往世界盡頭"這部節奏緩慢到讓我幾乎想用悶來形容的作品雖然沒有讓人看得痛快淋漓,
忍不住拍手叫好的劇本,但倒也不是什麼看完後會讓人想一拳爆螢幕或用膝蓋折光碟的爛作。
相對的,這麼一部沒有任何討喜的角色,
風格還晦暗深沉的電視劇倒也很難得的讓我思考反省了一下。
(只是出發點是想吐槽劇中人物的邏輯就是了........)
"前往世界盡頭"走的是寫實路線,所以當時歐洲雖然正因為拿破崙戰爭而打得熱鬧無比,
但完全沒有任何熱血的海戰橋段。
這部戲有的是船長安德森(BY傑瑞德哈里斯)對所有部下及乘客的絕對權威、
低矮狹小的船艙、陰暗的照明、一下雨就到處漏水的老船,
還有身分階級分明,但甫上船就不分貴賤全都吐得一蹋糊塗的旅客。
(這部戲很厲害的一點在於攝影鏡頭本身很穩定,但演員們看起來真的是站都站不穩。
我不知道這是劇組真的做了個會劇烈搖動的場景還是怎樣,總之非常逼真。)
所有可能在其他作品裡被浪漫化的橋段(如社交舞會、追尋未知的真相等),
在這部戲裡不是讓主角尷尬無比,就是場面難看,乘客還死個不停。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潘朵拉號儼然是個現實社會的封閉式縮影,
所以"前往世界盡頭"為何會選擇完全不提榮譽規範倒也不難理解。
身為一個現代台灣人,我對19世紀的英國到底階級意識有多強烈實在是相當的缺乏認識。
以前在讀克莉絲蒂的小說的時候,
我就對其中的偵探白羅提到過某些案件關係人因為身分的關係會被排除在嫌疑犯名單之外這點感到萬分的無法理解,出身高貴跟沒有犯罪動機完全是兩回事,
這立論基礎到底在哪我想也想不通。
在"前往世界盡頭"中,故事裡有好幾次出現塔伯特因為出身的關係,
而不得不插手他自己根本不想管的事情的橋段,
這似乎又點出了在舊時的英國出身階級就是一切的情況。
可惜的是,我不是很確定高汀這麼寫是想要指出什麼,
究竟是想藉由塔伯特的任性來說明階級這回事的不公與可笑呢,
還是企圖以塔伯特因為身分而硬著頭皮學習到的經驗來說明上位者應負的責任有多重。
只好說這是劇情中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元素。
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前往世界盡頭"裡沒有半個討喜的角色。
主角塔伯特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都是個任性的白目,搞不清楚狀況亂說話的情況是屢見不鮮;
害原本認為在上流社會裡八面玲瓏的話術是各家子弟必修課的我一開始是極端的適應不良。
但這個角色白目歸白目,給演過很多聰明人的康柏貝區演起來倒也沒有什麼違和感。
首先,他有一個雖然不是娃娃臉,但莫名的看起來很年輕的長相。
(他演這部戲的時候應該是接近30歲,但就是有本事把塔伯特演得很生嫩,
站在明明年紀比他小的女演員旁邊看起來卻比對方還要年輕很多....。)
再加上康柏貝區那個縱使不是正宗貴族後裔,
但卻經過哈洛公學認證,在現代人聽起來應該也是夠高貴的了的口音,
總覺得非常有說服力。
既然階級在"前往世界盡頭"裡是個頗重要的元素,
那麼以說話腔調來做出身對比就是個很好用的手法了。
這點在塔伯特與基層水手對話時格外明顯,
可惜的是我沒有辦法辨認出塔伯特與其他乘客的口音差異,
所以在這方面的領會想必是沒有英國本地人來的深刻。
不過,選角選得恰當還是沒有辦法讓我熱愛康柏貝區在這戲裡的演出。
這並不是說他演得不好,事實上他的演出水準還頗穩定。
也並不是因為塔伯特在待人接物方面有點問題,
(豪斯的待人接物技巧是非常有問題,但我還是很愛這個人物)
而是我常常抓不到他情緒轉變的關鍵。
第一集時這個人物很好懂,就是個好擺紳士架子的年輕人。
而第三集的時候塔伯特已經有點成長了,所以即便還是有讓我錯愕的時候,
基本上也還不算太難理解。
但在第二集的時候這個人物的行為簡直是匪夷所思,
誇張到連坐在電腦前的我都替他覺得丟臉XD。
人被邱比特的箭射中時是會行為詭異沒錯,
但如此明顯可笑的舉止放在這齣沒什麼大起伏的戲裡總覺得有點詭異。
相對於幾乎出現在每個鏡頭裡的年輕人塔伯特,
這部戲裡長者型角色─激進份子普萊特曼先生(BY山姆尼爾)
以及演船長的傑瑞德哈里斯就很平均的分攤了工作。
安德森船長與塔伯特的互動集中在一二集,普萊特曼則在第三集。
傑瑞德哈里斯跟他老爸李察哈里斯一樣,都有著很強悍的氣質,演船長頗為適合。
安德森這個角色本身其實也很有意思,常常上一秒還覺得這傢伙真不講理,
下一秒他又講出一些還挺有道理的台詞。
整部戲就看他這樣在兩種人格間搖擺,實在不知道該說這人物是很精還是做事不經大腦......。
山姆尼爾的角色的人格反差沒這麼嚴重,
普萊特曼與塔伯特兩人的互動走的也是比較傳統的路線。
驚訝度是沒有其他線劇情這麼高,
(事實上,我一直被自己做出的期待打臉,因為劇情老是跟我預料的方向相背而馳。)
不過倒是讓我在看第三集時感覺踏實了一點,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
這部戲的美版DVD畫質不怎麼樣,而且沒有幕後花絮。
(花絮其實不是必要,但我向來都很愛看古裝劇的附錄。)
嚴格來說要是對這部作品沒有什麼特別強烈的愛的話,買個二手片或借來看就算了。
故事本身節奏有點慢,但在處理人物上是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完全沒有刻意美化某個角色的情況。
如果有看過原著,而不是像我一樣只是好奇想看康柏貝區較早期的演出而挖來看的,
我想應該可以更加享受這部迷你影集。
題外話:我一開始覺得要推廣這部戲的話應該在一開始的那三行簡介裡寫這段介紹:
想看演現代版福爾摩斯的Benedict Cumberbatch在戲裡唱歌跳舞露屁股加演白目的話,
請看"前往世界盡頭"。
不過後來想想英國男演員為戲脫衣好像是常態,露個屁股實在沒什麼好稀罕的,
畢竟戲好才是重點XD。
原作三部曲分別出版於1980、1987與1989年。
所以BBC也很乾脆的將之拍成了三集90分鐘的作品,一集說一本書的故事。(下有少許劇情)
時間是1812年,艾德蒙‧塔伯特(BY班乃狄克康柏貝區)這個出身英國上流社會的年輕人,
因為他那個極具影響力的教父為他在新南威爾斯的總督府裡謀了個職位的緣故,
塔伯特必須帶著他的僕人,搭上一艘本是舊戰船,現在則是服役兼載客的潘朵拉號,
進行長達大半年的海上旅行前往澳大利亞赴職。
塔伯特的教父希望他能夠好好利用在船上的時間,
因此要求他以撰寫日誌的方式將在船上的一切經歷都紀錄下來。
於是,塔伯特忠實地執行了教父的要求。
但他所沒有料到的是,這趟旅行為他帶來的並不僅僅是一份令人稱羨的差事,
而是一次人生的洗禮......。
我對原作者威廉‧高汀的作品是一點也不熟悉,
他最有名的"蒼蠅王"我完全沒讀過,
多年前在課堂上看的電影版現在也只剩下「片中有個豬頭和很多小鬼」的記憶。
好在我的大腦雖然只記得豬頭,但多少對高汀擅寫人性陰暗面的作品風格有點印象,
所以打從一開始我就對這部很有可能灰暗到不行的迷你影集沒有任何期待。
不過,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既然過高的期待總會帶來失望,那麼毫無期待偶爾就能得到驚喜。
"前往世界盡頭"這部節奏緩慢到讓我幾乎想用悶來形容的作品雖然沒有讓人看得痛快淋漓,
忍不住拍手叫好的劇本,但倒也不是什麼看完後會讓人想一拳爆螢幕或用膝蓋折光碟的爛作。
相對的,這麼一部沒有任何討喜的角色,
風格還晦暗深沉的電視劇倒也很難得的讓我思考反省了一下。
(只是出發點是想吐槽劇中人物的邏輯就是了........)
"前往世界盡頭"走的是寫實路線,所以當時歐洲雖然正因為拿破崙戰爭而打得熱鬧無比,
但完全沒有任何熱血的海戰橋段。
這部戲有的是船長安德森(BY傑瑞德哈里斯)對所有部下及乘客的絕對權威、
低矮狹小的船艙、陰暗的照明、一下雨就到處漏水的老船,
還有身分階級分明,但甫上船就不分貴賤全都吐得一蹋糊塗的旅客。
(這部戲很厲害的一點在於攝影鏡頭本身很穩定,但演員們看起來真的是站都站不穩。
我不知道這是劇組真的做了個會劇烈搖動的場景還是怎樣,總之非常逼真。)
所有可能在其他作品裡被浪漫化的橋段(如社交舞會、追尋未知的真相等),
在這部戲裡不是讓主角尷尬無比,就是場面難看,乘客還死個不停。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潘朵拉號儼然是個現實社會的封閉式縮影,
所以"前往世界盡頭"為何會選擇完全不提榮譽規範倒也不難理解。
身為一個現代台灣人,我對19世紀的英國到底階級意識有多強烈實在是相當的缺乏認識。
以前在讀克莉絲蒂的小說的時候,
我就對其中的偵探白羅提到過某些案件關係人因為身分的關係會被排除在嫌疑犯名單之外這點感到萬分的無法理解,出身高貴跟沒有犯罪動機完全是兩回事,
這立論基礎到底在哪我想也想不通。
在"前往世界盡頭"中,故事裡有好幾次出現塔伯特因為出身的關係,
而不得不插手他自己根本不想管的事情的橋段,
這似乎又點出了在舊時的英國出身階級就是一切的情況。
可惜的是,我不是很確定高汀這麼寫是想要指出什麼,
究竟是想藉由塔伯特的任性來說明階級這回事的不公與可笑呢,
還是企圖以塔伯特因為身分而硬著頭皮學習到的經驗來說明上位者應負的責任有多重。
只好說這是劇情中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元素。
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前往世界盡頭"裡沒有半個討喜的角色。
主角塔伯特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都是個任性的白目,搞不清楚狀況亂說話的情況是屢見不鮮;
害原本認為在上流社會裡八面玲瓏的話術是各家子弟必修課的我一開始是極端的適應不良。
但這個角色白目歸白目,給演過很多聰明人的康柏貝區演起來倒也沒有什麼違和感。
首先,他有一個雖然不是娃娃臉,但莫名的看起來很年輕的長相。
(他演這部戲的時候應該是接近30歲,但就是有本事把塔伯特演得很生嫩,
站在明明年紀比他小的女演員旁邊看起來卻比對方還要年輕很多....。)
再加上康柏貝區那個縱使不是正宗貴族後裔,
但卻經過哈洛公學認證,在現代人聽起來應該也是夠高貴的了的口音,
總覺得非常有說服力。
既然階級在"前往世界盡頭"裡是個頗重要的元素,
那麼以說話腔調來做出身對比就是個很好用的手法了。
這點在塔伯特與基層水手對話時格外明顯,
可惜的是我沒有辦法辨認出塔伯特與其他乘客的口音差異,
所以在這方面的領會想必是沒有英國本地人來的深刻。
不過,選角選得恰當還是沒有辦法讓我熱愛康柏貝區在這戲裡的演出。
這並不是說他演得不好,事實上他的演出水準還頗穩定。
也並不是因為塔伯特在待人接物方面有點問題,
(豪斯的待人接物技巧是非常有問題,但我還是很愛這個人物)
而是我常常抓不到他情緒轉變的關鍵。
第一集時這個人物很好懂,就是個好擺紳士架子的年輕人。
而第三集的時候塔伯特已經有點成長了,所以即便還是有讓我錯愕的時候,
基本上也還不算太難理解。
但在第二集的時候這個人物的行為簡直是匪夷所思,
誇張到連坐在電腦前的我都替他覺得丟臉XD。
人被邱比特的箭射中時是會行為詭異沒錯,
但如此明顯可笑的舉止放在這齣沒什麼大起伏的戲裡總覺得有點詭異。
相對於幾乎出現在每個鏡頭裡的年輕人塔伯特,
這部戲裡長者型角色─激進份子普萊特曼先生(BY山姆尼爾)
以及演船長的傑瑞德哈里斯就很平均的分攤了工作。
安德森船長與塔伯特的互動集中在一二集,普萊特曼則在第三集。
傑瑞德哈里斯跟他老爸李察哈里斯一樣,都有著很強悍的氣質,演船長頗為適合。
安德森這個角色本身其實也很有意思,常常上一秒還覺得這傢伙真不講理,
下一秒他又講出一些還挺有道理的台詞。
整部戲就看他這樣在兩種人格間搖擺,實在不知道該說這人物是很精還是做事不經大腦......。
山姆尼爾的角色的人格反差沒這麼嚴重,
普萊特曼與塔伯特兩人的互動走的也是比較傳統的路線。
驚訝度是沒有其他線劇情這麼高,
(事實上,我一直被自己做出的期待打臉,因為劇情老是跟我預料的方向相背而馳。)
不過倒是讓我在看第三集時感覺踏實了一點,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
這部戲的美版DVD畫質不怎麼樣,而且沒有幕後花絮。
(花絮其實不是必要,但我向來都很愛看古裝劇的附錄。)
嚴格來說要是對這部作品沒有什麼特別強烈的愛的話,買個二手片或借來看就算了。
故事本身節奏有點慢,但在處理人物上是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完全沒有刻意美化某個角色的情況。
如果有看過原著,而不是像我一樣只是好奇想看康柏貝區較早期的演出而挖來看的,
我想應該可以更加享受這部迷你影集。
題外話:我一開始覺得要推廣這部戲的話應該在一開始的那三行簡介裡寫這段介紹:
想看演現代版福爾摩斯的Benedict Cumberbatch在戲裡唱歌跳舞露屁股加演白目的話,
請看"前往世界盡頭"。
不過後來想想英國男演員為戲脫衣好像是常態,露個屁股實在沒什麼好稀罕的,
畢竟戲好才是重點XD。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