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電影是我生活的動力,但它的地位還是比不過文字啊XD

我曾經懶的看電影,但我從來沒有懶的打開一本書過

再說,跟我那些真心要走電影路的同學比起來,我看的電影算少了XDD

(我的老師就更別提了,我懷疑她一年365天每天都在看新片;p)

而且,生物的有趣之處也跟電影有得拼啊

(天音:對你來說很多東西都是這樣吧)



接下來自然就不能免俗的囉唆一下我的電影心得啦

以下沒有劇情地雷(保證絕對不會比DVD盒子上的劇情介紹還多XD)

首先是珍康萍的「鋼琴師與她的情人」

這是一部非常神奇的電影(或許我該說是詭異?)

背景是1850年代(應該吧orz)

未婚媽媽女主角愛達(荷莉杭特)帶著她的女兒芙蘿拉(安娜帕昆)

從蘇格蘭遠嫁到剛開發沒多久的紐西蘭

這個從六歲起就拒絕說話而改用鋼琴表達她的心聲的女人

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與她丈夫(侏儸紀公園的那個博士:山姆尼爾XD)

和她一個幾乎完全融入原住民社會的鄰居(哈維凱托)間的互動

徹底的改變了她多年來的生活方式



正如片名一樣,鋼琴在這部作品裡意義重大(THE PIANO是原本的片名,更是一目了然XD)

它等於女主角的聲帶,也是她生活的重心

因此,當她的丈夫拒絕將鋼琴與其他的行李一同送到他們的新家時(要多付搬運工的錢XD)

導演就已經點出了這個無法察覺到他人生活的重心的男人與這個之前從沒見過的新婚妻子

間的差異

而那個禁不起她的要求,

帶著她走了一大段路去海灘上彈琴的鄰居的重要性也就這樣被突顯出來

老實說,這部作品我並沒有看的很透徹(紐西蘭口音是我理解力上的痛OTZ)

→山姆尼爾的角色暴怒時我幾乎一句都沒聽進去XD

(老是演好人的他突然演壞人也挺不習慣的XDD)

演女兒的安娜帕昆幫她母親翻譯時我也常常漏聽OTZ

(但安娜帕昆以這部戲在11歲時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對我這種對對白無比龜毛的觀眾來說,這是我理解整部戲上的一大障礙

所以,只能從影像上做點膚淺分析囉



電影的主軸是女性的自主(不管是精神方面還是身體方面)

在那個年代,女人往往被視為財產(在這裡由女主角被她父親隨便嫁到紐西蘭為代表)

當時社會上對女人的束縛也相當嚴厲

女主角綁得緊緊的髮髻、束腹與全套的黑洋裝在在都顯示出了社會給她的壓抑

當地教會和其他白人移民婦女與女主角的對比則代表了當時女性的行為準則

導演所選擇的場景色調→灰藍的海洋、溼漉漉的森林與底下黑色泥土的對比、木屋和泥沼

也都顯示出現實的無情與冷淡

除了性別間的不平等議題,

導演也對劇情中稍微帶到的殖民社會和原住民的互動提出了嚴厲的批判

山姆尼爾的丈夫角色代表了典型的白人殖民者

關於他與當地人的交際方式的描寫很清楚的表達了導演的看法(劇本就她寫的嘛XD)

哈維凱托的角色則完全是個對比

總之,這是一部非常有力道且值得探討研究的電影

但絕對不是想找樂子時的好選擇XD



唯一被我抓到的劇情漏洞就是那架鋼琴

當女主角的丈夫拒絕搬運鋼琴時,

它被留在海灘上好幾天直到哈維凱托的角色將鋼琴搬到他家

但是,含鹽的海風、潮汐、雨水和沙子是鋼琴的大天敵啊啊啊啊

被這樣摧殘過的鋼琴最好是調調音就可以彈了啦(音色還不錯咧)

潮濕是毀滅鋼琴的一大要素啊(現在的鋼琴都要插電除濕不是沒理由的啊OTZ)

名牌鋼琴再好也沒好到這樣吧(聽說是名牌XD)



荷莉杭特為了這部戲苦練鋼琴

所有的彈琴場景都親身上陣(就我看來彈的還不賴呢)(天音:你算什麼東西?!XD)

(至少比長假裡的木村本人彈的好XDDDDD→會被木村迷打吧OTZ)

廢言廢語寫了這麼大一篇(中間還按錯鍵資料消失重打一次OTZ)

今天就到此為止吧

愛德華諾頓的第25小時就明天再寫囉

大家再見XDDDDD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derer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