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實說在我看完這部戲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這個劇組的卡司有多麼驚人,(我只知道這中文片名翻得有夠直白)
但等到我在網路上到處亂連,把相關資訊大致瀏覽過一遍以後,
我反而對為什麼這部作品的成果是我所看到的模樣這點感到有點困惑(下無雷)

1930年代末的中國雖然已經動盪不安許久,
但在外國勢力統治下的上海租界依舊保有其十里洋場的風華。
不過上海再怎麼華麗或紙醉金迷,也無法抹去其居民所經歷過的一切;
而即使這個城市是國中之國,它也終究無法完全與中國的命運切割開來。
美國人陶德‧傑克森(BY雷夫范恩斯)在失明前是個長袖善舞的外交人才,
可是現在的他只是個對世界不感興趣,寧願整天在不同的夜總會與舞廳裡閒晃,
跟他偶然交到的朋友松田先生(BY真田廣之)一樣,沉醉於上海那能暫時讓人遺忘一切的魔力。
當時的上海有許多因為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而逃離家園的落魄帝俄貴族,
為了在異國活下去,而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地去做些連自己都瞧不起的工作。
蘇菲亞‧貝林絲卡雅(BY納塔莎理察森),這個在帝俄時期曾享盡榮華富貴的伯爵遺孀,
現在只不過是個在夜總會陪伴客人跳舞的舞女,為了養活自己的一家人而過著夜夜賣笑的生活。
一個偶然之下,傑克森認識了蘇菲亞,
並深深驚艷於她那綜合了榮耀的過去與悲劇性的現實的氣質;
因此,在他自己有機會經營理想中的夜總會的時候,
傑克森不僅將這家店命名為白色伯爵夫人(註),
也毫不猶豫地將貝林絲卡雅伯爵夫人從她之前工作的地方給挖了過來,
請她在自己的夜總會裡扮演沙龍女主人的角色。
隨著時光的流逝,傑克森與伯爵夫人間若有似無的情感似乎在緩緩成形,
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也逐漸威脅到了租界的存在。
這些或僑居或流亡在上海的西方人接下來又是何去何從?

註:俄國共產革命後在內戰期間與布爾什維克紅軍立場相對立的勢力被稱為白軍,
又因為沙皇的代表色是白色,所以流亡的帝俄貴族也有被稱為白俄的情況。

這部電影剛開拍時就被我盯上了,
畢竟我對外國人眼裡的戰前上海究竟是什麼樣子非常好奇,
而且主角還是雷夫范恩斯,除了一個讚以外我還真沒什麼好說的。
結果"異國情緣"拍完以後悄聲無息,等真上片了廳數還少到不行,
結果05年的作品我到現在才想起來要找來看。
整個劇組在上海實地拍攝的"異國情緣"其實稱不上是部差勁的片子,
但不知道是因為兩個主角的情感本就隱諱,
還是單純只是我已經太過於習慣快節奏的好萊塢產品,
"異國情緣"這部似乎企圖用一連串不算特別有戲劇性的事件,
在135分鐘之內來傳達出傑克森與蘇菲亞這兩人因為這個急遽變動的大時代,
而失去了人生重要的一部分的那種哀傷的作品,並沒有讓我對這兩人的經歷有什麼特別的感觸。
是的,我可以理解傑克森與蘇菲亞的為什麼在故事中會有這種舉止,也的確替他們感到難受;
不過整部戲看下來我一直有種這部電影有什麼都想講,但卻什麼都搔不到癢處的感覺。
傑克森的背景讓故事沾上了點政治色彩,但因為他個性上的設定,
各國勢力在上海的交會對他來說完全沒有意義,劇本自然也沒多花心思在這上面。
而流落上海的蘇菲亞對自己前後落差極大的際遇有何想法也幾乎沒有著墨;
當然這可以用白俄人士多半是20年代末期離開祖國的,
離"異國情緣"故事本身的時空已經有十幾年了,
而蘇菲亞對現實也麻木的差不多來解釋。
可是......,放棄掉這個部份怎麼看都讓人覺得很可惜。
松田這個角色的存在固然是很機能性的,
(他被用來帶出傑克森想經營夜總會的想法、見證了白色伯爵夫人的開業,
甚至在最後的結局他都是關鍵。)
但我原本期望他日本人的身分會對傑克森的處境造成更深刻的影響,
結果戲演到最後依然是輕描淡寫地被帶了過去。
如果真的要在劇情上做這麼多的留白,
那麼能讓人有更多想像空間的小說體裁可能會比較適合用來說這個故事吧。

在我看完電影之前,我只知道這部戲的演員卡司不錯。
雷夫范恩斯的氣質本來就很憂鬱,請他來演將自己與外界隔絕的傑克森相當適合。
而娜塔莎理察森雖然跟范恩斯一樣有跟演出角色的國籍不符的問題,
但在我看來理察森的確是個頗為優雅的演員,
再加上她在這部戲裡的服裝雖然不是件件都好看(為了要表明蘇菲雅在經濟上的捉襟見肘),
不過大部分的時候她穿的衣服不管是配色還是式樣都是落落大方,外型上很有說服力。
更別提這兩位都有將自己的英國口音各自改成美國腔與俄國腔的努力了,
雖說范恩斯與理察森的口音有多接近實際狀況我是不清楚,
可是有誠意做這種演出我是很佩服的。
(當年勞勃瑞福在"遠離非洲"裡的角色其實是個英國人,
不過他拒絕在戲裡改變口音,這讓我覺得非常可惜。
即便瑞福看起來完全沒有英國人的氣質,但有英國腔多少能讓觀眾更入戲啊。)
之前我並不知道有演出的真田廣之縱使沒有什麼特別好發揮的機會,
不過大致上也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

問題是,當出演主角群的幾個演員都已經是成名多年的演員時,
"異國情緣"卻偶爾會讓我有看得卡卡的感覺這點就很奇怪了。
這部電影的節奏的確是很慢,劇情的起伏也不是很明顯,不過這還不至於形成觀賞電影的障礙,
反而是演出的部份有些微妙。
在故事前半傑克森尚未創立白色伯爵夫人的時候,他偶爾會對朋友敘述開店的想法。
不知為何,范恩斯在這幾段的表演一直讓我覺得有點些許的做作感。
我原先是把責任怪到台詞頭上,但仔細想想又覺得這段落的台詞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用字可能是正式了點,但若考慮到時代背景和傑克森的身份,那也不是說不過去。
(而且寫劇本的石黑一雄雖然是日本人,但六歲就移民英國,
還以"長日將盡"這本小說拿過布克獎,用英文寫劇本想必不是問題。
與其懷疑他的文字功力還不如先檢討一下我自己的中文XD)
如果不是劇本的問題,那一幕戲給人的感覺是否自然的關鍵就在導演與演員身上了。
雷夫范恩斯挑片的口味我雖然不是很能理解,
(他到底為什麼跑去拍沒什麼挑戰性的"女傭變鳳凰"我是怎麼也想不通。)
不過基本上他是個水準滿穩定的演員,
真的會在這種他擅長的深沉角色類型上失手嗎?
但要歸罪於導演,似乎也說不太過去。
"異國情緣"的導演是詹姆士艾佛瑞(James Ivory),
拍過"窗外有藍天"、"莫利斯的情人"還有"長日將盡"等不少有名的片子。
雖然我都沒看過,但理論上這類完全專注在主角情感上的電影應當是他擅長的領域。
在劇組的履歷表是如此的輝煌,且還是一大群作品以情感細膩著稱的人的狀況下,
"異國情緣"的表現應該能更好才是。
即使這部戲的畫面事實上表現相當不錯,甚至有好些讓人覺得非常出色的鏡頭,
結局收得也滿有韻味,卻還是有點情感強度不夠的感覺。

"異國情緣"所處理的是兩個被現實磨得傷痕累累的外國人在上海的經歷,
上海的存在其實只是提供一個合理的地點讓正在流亡或自我放逐的兩人交會,
至於這個城市本身的日常風貌,或是它對其居民所代表的意義,則不是本片的重點。
所以首先我就期待錯誤,如果能將這部電影單純當作文藝風的低調異國之戀電影,
那可能會情緒比較投入點。
再加上我一直對老上海有著不知道哪來的印象:煙霧縹緲、昏黃燈光與舊式洋房之類的那種,
完全忘了在1930年代時上海的這類建築可能也沒多古老;
而"異國情緣"是在21世紀跑到正瘋狂發展的上海去拍,
搞不好絕大部分的場景其實也是搭出來的這點,
這種與我先入為主的印象(即使可能不盡正確)有所出入的細微差異
或多或少都讓這部戲有些吃虧了。
平心而論,"異國情緣"是部被拍得頗為優雅的作品,美感方面相當出色。
劇情略嫌瑣碎緩慢,但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有時間的話可以考慮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c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